一季度接待游客1555.37萬人次、旅游總收入154.94億元、入境游客同比增長近兩倍……這是湘西州生態文化旅游“六大行動”一季度成績單,也是一套文旅產業全鏈提質促高質量發展的組合拳與解題方法論。
今年以來,湘西文旅以景區提質、文化賦能、主體培育、要素提升、品牌宣推、優化服務“六大行動”為抓手,從提升“吸引力”、夯實“承載力”、打通“轉化力”三點發力,推動“資源—產業—市場”全鏈條再造,讓山水人文資源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發展動能。
景區提質與文化賦能,提升“吸引力”
在瀘溪縣沅水畫壁景區,一期提質改造項目讓山水畫卷與現代旅游設施緊密銜接;龍山縣惹巴拉景區完善標識標牌、游步道等基礎設施,為沖刺4A級景區夯實根基。乾州古城新能源充電樁和停車場建設,緩解了“停車難”,讓古城夜游體驗更舒適,為創建國家級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鋪路。這些投入,呈現了湘西州“景區提質”行動的清晰邏輯:硬件升級不是大拆大建,而是讓游客腳步慢下來。
“文化賦能”行動則為景區注入靈魂。鳳凰古城將苗族銀飾走秀融入實景演出,讓非遺技藝變成“流動的風景”;保靖縣“茶BA”籃球賽、古丈縣村播大賽,把農耕文化與現代賽事、電商結合。“邊城往事從文故里”入選全國優秀文物主題游徑,沈從文筆下的湘西故事串起了散落的文旅珍珠。這些實踐印證:文化就是旅游差異化競爭的“殺手锏”。
主體培育與要素提升,夯實“承載力”
在吉首市,“干部聯企”機制精準發力,天行健公司獲專項扶持,成為重點培育的文旅龍頭企業;龍山縣葉氏織錦非遺工坊入選國家級典型案例名單,通過“非遺+產業”模式帶動當地婦女就業。通過“主體培育”行動,全州新增規上文旅企業20家,簽約27個重點項目,文旅產業鏈的“筋骨”逐漸強壯。
“要素提升”行動則補齊了“毛細血管”。湘西州交通部門完成路域環境整治487處,新創建示范路20公里,文旅部門同步完善旅游標識系統,讓“最美風景在路上”成為現實;全州3134家住宿單位、15.8萬張床位的規模,既滿足高端游客需求,也留住了背包客。最直觀的變化則藏在細節,新建投運的充電樁,緩解游客自駕游“里程焦慮”;“湘西有禮”品牌統一包裝的臘肉、莓茶,豐富了“后備箱經濟”。
品牌宣推與優化服務,打通“轉化力”
舞劇《二十四時舞》全國巡演讓觀眾驚嘆“湘西魅力”,“品牌宣推”行動精準打破湘西“藏在深閨”的困境。與此同時,在馬來西亞國際旅游展上,湘西不僅展示風光,更帶著旅行社實地踩線;針對入境游客暴增,完善景區多語種標識標牌、外卡POS機等服務設施,把“國際化”落在細節處。
“優化服務”行動是守住口碑的生命線。全州開展“導游亂象、強制消費”專項整治,建立游客投訴快速處理機制,發布《“陪您滿意游湘西”服務規范》,讓“軟服務”有了硬標準,印證了“服務是最好的營銷”。
“六大行動”實踐表明,文旅發展不能僅靠“單點突破”,而需“系統作戰”。景區提質與文化賦能提升“吸引力”,主體培育與要素提升夯實“承載力”,品牌宣推與服務優化打通“轉化力”,這樣“資源—產業—市場”的全鏈條再造,才是湘西州全力推動生態文化旅游“六大行動”解題方法論的精髓所在。
(文/彭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