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被譽為“火車拖來的城市”。株洲火車站所在的蘆淞區,是株洲最老城區,也是核心商圈。
連日來,記者在該區走訪時發現,無論是老街區、城中村,還是服裝市場群,都煥然一新,散發出嶄新生命力。
老街區變身“文藝巷”
從株洲市中心廣場建設路拐進文藝巷,遠遠就看到居民樓外墻上一只碩大的薩摩耶狗狗畫像,三三兩兩的年輕人聚在樓下拍照。
社交平臺上,“株洲文藝巷”早就是網紅景點,詞條瀏覽量超6000萬。年輕人游株洲,必來此打卡留影。
“文藝巷”以前叫文藝路,因聚集電影院、新華書店等文化場館而得名。由于建設年代久遠,顯得陳舊破敗。
蘆淞區對文藝巷啟動提質改造,不僅對綠化、給排水和電氣等基礎設施進行更新,還新增老街記憶館、大型貓狗萌寵墻、文化展示欄、街頭藝術站等功能區。
年輕創業者紛至沓來,目前小巷聚集特色菜、寵物店、書屋、花藝等不同業態商鋪65家。32歲的楊可在此經營小物咖啡館,她告訴記者:“在這里開店,是因為它更符合年輕人的調性,有煙火氣,接地氣。”
除了文藝巷,鐘鼓嶺步行街改造后成為省級旅游休閑街區,“株洲夜宵發源地”賀家土夜市提質后面貌一新。
城中村蝶變“城中景”
7月13日,蘆淞區慶云街道譚家塅村,拆遷指揮部負責人湯巍正在給村民老殷做工作:“拆完后,建的新家環境會更好。”
“項目改造,主要提升居民生活環境和區域環境。”譚家塅村黨總支書記董武介紹,譚家塅城中村改造項目涉及32戶、128名村民,去年11月啟動后,僅用10天就完成簽約,目前已拆除28棟民居。
村民支持城中村改造,因為身邊有好的先例。
蘆淞區龍泉街道龍泉片區,也是城中村,過去“臟亂差”,存在嚴重消防安全隱患。
工程隊進駐后,拆除廣告牌、危房和違建;修繕道路,美化房屋外墻;新增道閘、便民服務牌、電動車集中充電樁等基礎設施……
通過小尺度、漸進式、全方位改造,20余項民生實事問題得到有效解決。龍泉片區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細化”治理轉變,村容村貌發生根本性改變,城中村蝶變為“城中景”。
“格子鋪”轉型時尚區
7月14日,天澤華麗歐洲風情街,服裝店老板正在做直播,熱情介紹自家爆款女裝。
一直以來,蘆淞市場群店面都是傳統的“格子鋪”。電商興起后,“格子鋪”因購物體驗感不佳,客源銳減。
華麗服裝批發大市場大膽創新,將4200平方米店面打造成26間街景式商鋪,線上線下齊發力,推動客流回升。“過去顧客拿了貨就走,現在能多停留一段時間,連帶銷量也上去了。”該市場負責人說。
順應市場之變,“格子鋪”轉型時尚區,蘆淞市場群加快升級轉型。
目前,蘆淞市場群綜合營造項目正有條不紊推進,包括街區道路提質、配套設施升級、交通物流優化、消防設施建設等“五大工程”。
“改造不是翻新,而是產業生態的重構。”蘆淞區市場服務中心主任黃永立介紹,通過改造,優化市場商貿功能,塑造現代化市場形象。
7月10日,龍泉(服飾)智能制造產業園項目開工。建成后,將吸引200余家服裝生產企業和配套機構入駐,打造創新型產業集群,成為中南地區規模最大、配套最齊、品類最全的一站式服裝供應鏈基地。
(文/張永瓊 羅金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