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嶺北麓的清晨,天塘鎮煙農培訓教室早已座無虛席。70多位煙農緊盯著講臺,手中的筆記本密密麻麻記錄著烘烤溫度曲線的關鍵參數。“鮮煙葉成熟度判斷不準,一炕煙就白忙活了”,技術老師的聲音在安靜的教室里格外清晰。窗外,4200畝煙田在晨光中舒展著翠綠的葉片,這片土地今年將產出1.05萬擔煙葉,承載著百戶煙農的增收希望。
在湖南宜章這片全國濃香型煙葉核心產區,一場靜水深流的產業變革正悄然發生。2025年全縣4.38萬畝煙田里,科技賦能的育苗體系守護著“綠色銀行”,生物防控替代了農藥噴霧,生物質燃料烤房取代了傳統燃煤,煙稻輪作的田野間穿梭著無人機和智能農機。從“靠天吃飯”到“知天而作”,從單打獨斗到合作共贏,一片片金葉正書寫著鄉村振興的新答卷。
科技賦能:從“經驗種煙”到“數字種煙”
智能剪葉機刀頭精準落下,在笆籬鎮白沙圩育苗點,技術主管段水明手中的設備自動分析著葉面生長參數。這個精度達0.2毫米的“CT手術”,是宜章縣推行的“五步剪葉法”關鍵環節——通過剪前消毒、智能定位、分層修剪等標準化操作,全縣煙苗合格率從78%躍升至96.5%。
在黃沙鎮大元村集約化育苗工場,科技感更為強烈。物聯網終端實時監測著231個育苗池,技術員輕點屏幕便能調整溫濕度。更令人驚嘆的是水肥管理系統:每個苗池的PH值、EC值動態顯示,智能滴灌裝置根據煙苗生長期自動調節水深,誤差不超過半厘米。依托近五年積累的12萬組數據構建的生長曲線模型,系統甚至能提前72小時預判最佳剪葉時機。
面對今年初的寒潮突襲,里田鎮育苗大戶周有信卻氣定神閑。棚內的環境監測儀連接著縣氣象局的“三級預警防控體系”——氣象預報、農技方案、村級執行形成閉環,讓5個育苗工場的棚內溫度波動控制在±1.5℃內。當12月的陰雨延誤翻耕時,氣象服務專班早已帶著《煙葉氣象專題》進駐赤石鄉煙草站,188條預警短信如神經末梢般直抵田間地頭。
人才沃土:新生代煙農的“黃金課堂”
赤石鄉育苗工場里,“90后”鄧麗華的操作行云流水。作為宜章縣“百名職業煙農技術能手培育計劃”的學員,她剛完成全產業鏈培訓,轉身就成了指導村民的技術骨干。在她身后,包含育苗、植保等6大專業的鄉土人才庫已然成型,56場專項培訓讓2000余人次掌握了現代農業“新農藝”。
這些新生代力量正改變著煙區的生產圖景。元旦剛過,返鄉青年張健剛放下行李就走進“金葉夜校”:“去年在外打工,沒想到家鄉變化這么大!”無人機操作、智能灌溉系統管理、生物防治技術……過去依賴經驗的農活變成了科技活。更讓他驚喜的是政企共建的“煙葉人才實訓基地”:理論課堂解析煙葉生理特性,實操基地演練農機操作,認證體系保障技能落地,三段式培養讓職業煙農真正“持證上崗”。
夜晚的黃沙鎮村委會燈火通明,第四期“金葉夜校”正在授課。墻上投影展示著烘烤工藝曲線,煙技員王藝雄手持新鮮煙葉講解成熟度判定要點。這種“集中講解+個別指導”的模式已成為宜章常態,尤其在采收烘烤等關鍵環節,煙農圍著技術員追問細節的場景隨處可見。當李丙炎道出“單靠老經驗不頂用了”的感慨時,周圍響起一片認同的掌聲——這正是技術迭代最生動的注腳。
綠色變革:低碳烤房飄出“生態香”
走進里田鎮上渡村,生物質顆粒燃料烤房群正升騰著裊裊青煙。煙農王小光輕點手機APP調整參數:“從黃泥烤房到燒煤烤房,再到現在的‘綠烤房’,勞動強度小了,煙葉品質反而更好了。”棚頂的太陽能光伏板靜靜發電,烘烤成本顯著下降。目前宜章已投用1980座此類烤房,實現“減碳”與“增收”雙贏。
土壤深處也在發生綠色革命。漿水鄉煙農黃悟的田埂邊,紫云英與油菜花交織成生態隔離帶。“輪作后煙葉病蟲害少了,煙后稻畝產還能增收800元!”2025年,預計全縣煙稻輪作率將達95%,千余噸農家肥還田,深翻耕實現全覆蓋。植保無人機掠過連片煙田,精準噴灑以枯草芽孢桿菌為核心的“生物防控套餐”,讓化學農藥使用量銳減三成。
巖泉鎮周家灣基地的“三色標牌”管理系統成為綠色防控的哨兵。藍牌標示預防期,黃牌進入觀察期,一旦轉紅立即啟動應急處理。田間誘捕器陣列監測著蟲口密度,向日葵和格桑花生態帶吸引著天敵昆蟲。這種立體防控網絡下,全縣煙苗病害發生率降至0.3%以下,煙田生態系統重現勃勃生機。
組織創新:小農戶融入大產業
土地流轉協議簽完字,迎春鎮鷓鴣坪村的李廣仙終于舒展了眉頭。通過“合作社+適度規模種植”模式,他將周邊閑置土地整合為65畝連片煙田,還獲得煙稻輪作技術支持:“去年晚稻增收5萬元,今年煙葉長勢更好!”在當地,傳統小戶分散種植正轉向集約化生產,土地、技術、資金等要素加速優化配置。
政策支撐體系讓轉型之路更加穩健。在黃沙鎮五甲村,煙農黃秋文指揮工人清溝打穴時算著賬:“翻耕補貼每畝最高35元,開溝達標再補10元。”差異化補貼政策激發著精耕細作熱情。更讓他安心的是煙葉生產保險——政府與煙草部門協同建立風險保障機制,讓種植大戶告別“靠天吃飯”的焦慮。
產業綜合體的崛起拓寬了增收渠道,宜章探索“烤煙+N”種植模式。里田鎮王曉慧在煙葉收獲后輪作油菜:“收益比以前單一種煙增加三成。”赤石鄉則創新“果業倉儲場地分季節使用”,烤煙分級場在非生產季變身水果倉儲中心,設施利用率大幅提升。當多元經營漸成氣候,村級集體經濟也隨之壯大。
夕陽映照下,莽山腳下的天塘鎮育苗工場泛著銀光。現代化育苗棚與層巒疊嶂的青山構成和諧畫卷,物聯網終端的指示燈在苗床間明明滅滅。煙農黃守紅操作完無人機植保作業,站在生物質烤房前查看手機上的烘烤曲線,嘴角漾起笑意:“烘烤一炕煙葉,發電量夠手機充半年電哩。”不遠處,煙苗正吮吸著大地養分,等待金秋時節化為助農增收的“黃金葉”。隨著全縣煙葉產業聯農帶農新動能持續釋放,科技賦能的4.38萬畝煙田預計創造超億元收益。從智能育苗到低碳烘烤,從人才培育到組織創新,這場始于煙田的綠色革命,正為鄉村振興寫下最厚重的注腳。
(文/胡镕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