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的風掠過吉首市石家沖街道勤豐村村頭,全省擔當作為優秀駐村第一書記吳志明再次回到這片土地。
大棚里,菌菇醞釀著飽滿的生機,不久便要撐開傘蓋;老鄉們門前的辣椒樹上,紅彤彤的果實壓滿枝杈。
望著眼前的景象,吳志明頗感欣慰:那些把設備架進大棚的時光,那些科技賦能的因子,早已鉆進泥土,長出了鄉村的新模樣。
科技賦能,“黑黃金”破土
7月11日,清晨薄霧還未散盡,村民石明秀已坐在合作社車間里,用手中的小刀靈活地削剪著黝黑發亮的雞樅菌。手指翻飛間,她笑著對記者說:“在這里工作一天,可賺120元,還不耽誤家里的事。”
今年春節前,村里796位村民每人破天荒地收到300元分紅。支撐這份喜悅的,正是石大姐手中其貌不揚的黑皮雞樅菌。
時間回到2023年5月,吳志明望著幾乎一片空白的村集體經濟賬目,決心壯大村集體產業。
“志明,別折騰了。我們搞了幾年產業,都失敗了。”多位村干部給他潑冷水。山村的產業發展仿佛陷入一個走不出的循環。
但這位來自省科技廳的干部沒有退縮。
他把目光鎖定在黑皮雞樅菌上,它的市場批發價達每斤20元。更令人驚喜的是它的生長速度,一個菌包放下去,10天左右便可采摘,每天可采3茬,可連續采摘3個月左右。
在村民質疑的目光中,吳志明帶著工作隊隊員扎進村里一個廢棄的廠棚。
夏日,棚內溫度逼近40℃,他們汗流浹背地清理場地、架設設備,調試溫控系統,這是“黑黃金”雞樅菌致富的關鍵。
“棚內溫度穩定在25℃左右,濕度要實時監控。”深夜的廠棚里,吳志明手把手教隊員操作智能化控溫平臺。他們的努力很快得到回報——短短10余天,黝黑油亮的黑皮雞樅菌如雨后春筍般破土而出。
村民們的心熱起來了。曾在華為工作的村民吳愛釗也回到家鄉,參加種植技能培訓,成為技術能手,并給村民當起了老師。
經濟效益很快顯現。2024年,勤豐村集體經濟產值突破300萬元,收入達131.72萬元。
辣椒紅了,村莊醒了
食用菌種植壯大了集體經濟,要讓村民口袋里有錢,還必須想其他辦法。
以前,村民們種點青菜,凌晨3點就得騎摩托,趕10多里山路去集市。回來時,褲腳沾滿泥,錢袋子卻癟著。
要給村民換個活法。吳志明把村里的地看了多遍,又請來科技專家支援,找好批發市場,拍板要種朝天椒:“這東西耐活,大湘西的土種出來辣味足。”
可村民們不買賬。第一年全村只種了70畝。
收果時,冷鏈車的冷氣“嘶”的一聲從村口“吹來”,穿著藍色工裝的師傅們搬著筐子往車上裝貨,一斤朝天椒村民可賺2元。他們這才相信“這紅果果真能換票子”。
如今,全村辣椒地從70畝擴大到200畝。辣椒紅了,村里的光景也跟著變。
吳志明帶著駐村工作隊,把坑洼的土路修成能過冷鏈車的水泥路,讓家家戶戶接上自來水,在電線桿上架起5G基站。
“以前最怕孩子去水塘玩,天不亮就得騎摩托沿著水塘轉。”村干部吳廷柱掏出手機,點開微信小程序,“現在好了,水塘邊裝了攝像頭,孩子一靠近,我手機就響!”
去年冬天,在長沙當大廚的村民吳永慶回到老家,開起了夜宵店。他說:“來村里收菌菇、辣椒的商販多了,村里漂亮了,游客也多了。”
夜晚,吳志明站到高處眺望。
月光灑在他的肩頭,耳畔傳來夜宵店游客的嬉笑聲。路燈亮了,大伙笑了,人心也暖了。
(文/王銘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