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的時代浪潮中,中非合作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展現出蓬勃的發展活力。6月13日,在第四屆中非經貿博覽會期間舉辦的中非經貿合作項目落地方案推介活動,聚焦推動中非之間“標志性、小而美”項目合作,系統展示中非經貿綜合服務體系及中非產業鏈合作項目落地實施方案,共繪中非經貿深度合作新藍圖。
19個項目精準對接非洲需求
在坦桑尼亞,一個三四萬畝的現代化農場正在規劃,將引入中國良種、農機與加工技術,推動紅薯、腰果、煙葉從種植到加工、銷售的全鏈條升級,昔日的原料產地將變身食品工廠。
在馬里錫卡索市,馬里、科特迪瓦和布基納法索三國交界處,一座產城融合區正在孕育。以“123+N”模式發展紡織、造紙、食品加工等產業,建成后將創造10萬個就業崗位,年產值達50億美元。
活動現場發布《中非產業鏈合作項目落地實施方案總綱》,19個“標志性、小而美”項目精準對接非洲需求,通過對非洲國家技術賦能、模式創新和全產業鏈合作,推動非洲國家實現產業升級與可持續發展。
作為“馬里錫卡索經濟特區建設實施方案”實施主體,湖南驍禹湘非經貿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易榮歸認為,該項目將顯著提升馬里及非洲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
“特區第一期面積為80平方公里,有望解決當地約65萬人的就業問題。”易榮歸介紹,將引進中國企業在該特區投資建廠,提升馬里的工業化水平。
馬里工業貿易部內閣首腦布雷希馬·迪特·費菲·科恩高度贊賞馬里錫卡索經濟特區項目及中國對非合作模式,并呼吁進一步擴大中非產業鏈合作,實現互利共贏。
“未來十年,這些實施方案預計帶動產業投資突破萬億級,這不僅是一組數字,更是中非合作深度與廣度拓展的有力見證。”湖南省中非經貿合作促進研究會會長徐湘平說,隨著更多中國企業走進非洲,“產工貿一體化”的創新合作模式將為構建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注入持久動力。
中非經貿合作進一步走深走實
推介活動上,中非經貿深度合作智庫戰略合作伙伴合作項目、馬里錫卡索經濟特區項目、肯尼亞40MW光伏發電項目等19個重點項目簽約,總金額超10億美元。
“這些項目的簽約,表明中非經貿關系正朝著高層次、多領域發展。”聯合國大學發展經濟學所榮譽研究員阿爾卡貝·奧克貝說。
推動中非經貿合作走深走實,湖南省中非經貿合作促進研究會現場發布《中非經貿指數報告(2025)》,這是國內首個全面評估中非經貿合作發展態勢、反映中非經貿合作進展和成效的綜合評價體系。
“中非經貿合作仍面臨區域發展不均衡等挑戰。”中非經貿數據科學研究院院長、教授凌迎兵認為,《中非經貿指數報告(2025)》通過系統化數據分析,清晰揭示了非洲各區域在經貿合作中的差異化表現,比如北非地區總體保持領先優勢,南非地區增長勢頭強勁,而東非地區波動性較強。
展望未來,數字經濟、綠色經濟等新興領域有望成為中非經貿合作的新引擎。推介活動現場發布國內首部系統研究中非經貿合作的藍皮書——《中非經貿合作藍皮書:中非經貿合作發展報告(2025)》,聚焦這些前沿領域的發展機遇,提出了一系列創新性解決方案,包括在新能源領域推動光伏技術轉移、建立中醫藥標準互認體系等建設性舉措。
中非經貿深度合作需要“硬基建”與“軟智力”雙輪驅動。在當天舉行的第一屆中非經貿深度合作智庫建設研討會上,阿爾卡貝·奧克貝表示,創造中非經貿深度合作智庫具有獨特價值,智庫建設要充分借鑒國際優秀智庫經驗,著力破解政策對接與企業落地難題,爭取發展成為國際化的特色智庫。
(文/彭可心 劉樂 王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