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出“保護+活化”創新組合拳
張家界:紅色資源激活文旅消費
“當全息投影突然亮起軍民魚水情的畫面,我仿佛穿越了時空?!比涨?,來自長沙的游客李婷在參觀完桑植縣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長征出發地紀念館后,在朋友圈寫下這段奇妙體驗。
作為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核心區,張家界將紅色資源保護利用作為重要工作,通過系統性規劃和創新實踐,打出“保護+活化”組合拳,實現紅色文化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提升。
面對182處散落的革命遺址和紀念設施,張家界構建“全域普查+精準修復”體系,先后投入2971余萬元修繕賀龍故居、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舊址等17處核心文物;建立25個部門聯動的保護聯席會議制度;運用三維掃描建立“數字檔案”,實現風化監測、虛擬修復等智能管理。
張家界開發了70余堂特色課程,可以通過動畫了解《門口掛盞燈》故事,可以體驗“紅軍糧制作”實踐課,可以參與“重走長征路”沙盤推演。還同步出版《革命斗爭史》等30余部專著,舉辦紅二方面軍長征學術研討會。
“要讓年輕人追著紅色故事跑!”慈利縣樟樹營景區相關負責人介紹,游客在溪口紅軍樹廣場打造戶外拓展基地游玩,可穿戴設備模擬“飛奪瀘定橋”,身臨其境感受槍林彈雨、鐵索寒光的高空突襲。目前,該景區年吸引體驗者8萬人次。
放眼全市,創新“保護+活化”組合拳讓紅色資源持續“出圈”。劉洪景區成功躋身全國30條紅色旅游精品線路;賀龍紀念館、紅二方面軍長征出發地紀念館推出“元帥煙斗”“長征彩幣”等文創產品,年銷售額超50萬元;金鞭溪3D光影秀將奇峰峽谷化作長征夜行路;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紀念館的全息投影動態,還原了軍民魚水情……
2024年,張家界市紅色旅游接待量突破116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76.37億元;紅色培訓和研學超15萬人次,249個村莊通過民宿、農特產品實現增收。
(文/上官智慧 彭夢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