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年湖南高招投檔線揭曉。成立不久的福耀科技大學首次亮相,便以635分的成績超越一批老牌985高校,成為一道搶眼的風景。與此同時,深圳理工大學等一批新銳高校同樣在各省創下佳績。這些初出茅廬的“闖入者”,正以凌厲之勢切割傳統的招生版圖,觸動了“名老高校”尊享多年的“奶酪”。
新興高校的強勢破局,本質上是教育供給側對時代需求的回應。隨著社會不斷向前發展,不少傳統高校專業設置滯后等短板日益凸顯。而新銳高校正以緊跟時代的嶄新面貌吸引了全社會的目光。如,福耀科技大學致力于智能制造單點突破;大灣區大學鎖定人工智能;寧波東方理工大學聚焦集成電路。它們精準對接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人才缺口,以“小而精”的辦學思路顛覆了“大而全”的傳統路徑。
更深層的顛覆在于人才培養范式的革新。當傳統名校學生深陷“階段性內卷”,新銳高校卻以高密度的資源匯聚,樹立起傳統高校難以企及的優勢——如福耀科技大學全國首招僅50人,卻配置了院士領銜的師資矩陣,師生比達3∶1;學生每年繳納5460元學費,和普通公立大學相差無幾。寧波東方理工大學甚至為首屆學生提供4年學費全免。與此同時,學制設置更加機動高效——福耀科技大學推出“3+1+2+3”本碩博貫通計劃,三年后直通海外名校;大灣區大學實行“院士—本科生一對一指導”模式,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636分考生“愿做教育改革的小白鼠”的表白,代表了Z世代對成長效率的渴求。
值得欣慰的是,相當多的新一代學子正剝離對于名校光環的迷思,轉而更多考量專業的社會適配性與資源的可及性。他們的務實選擇,揭示了當代青年的理性考量:學生關注的,不再只是金光閃閃的“牌子”,更是成長發展的“路子”。
新興力量加入高等教育,動一動“名老高校”的“奶酪”,不是壞事。它昭示的是:教育供給側改革絕非零和博弈,應當以多元生態激活全局。只有順應時代,擺脫傳統路徑依賴,高等教育才能更好邁向百花齊放、人才輩出的新高地。
(文/朱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