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一座銀礦的永興縣,白銀產量卻連續15年領跑全國,成就“中國銀都”傳奇。這一奇跡背后,是147家工業中小企業的蓬勃脈動——它們既是“無中生有”的見證者,更是湖南創新中小企業服務生態的直接受益者。
7月29日,全省各市州中小企業服務領域代表走進永興縣,在湖南省中小企業服務聯盟專題會議上,直面中小企業發展的沉疴、痛點,共同探討如何創新服務,共謀賦能高質量發展路徑。
融資難、融資貴,常常困住中小企業發展的“手腳”。“過去跑貸款像無頭蒼蠅,門檻高、周期長!”永興縣一位企業主道出普遍困境。
湖南省為廣大中小微企業提供一站式融資服務平臺——“湘企融”,通過互聯網鏈接各地企業、金融機構、政府部門,為企業首貸、續貸、轉貸等提供全周期服務,為渴求資金活水的企業打通關鍵梗阻。來自湖南省中小企業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告訴大家,“湘企融”平臺如毛細血管般覆蓋全省757.64萬經營主體,目前已精準撮合融資超4007億元。
受制于技術薄弱與管理滯后,中小企業普遍競爭力不足。為了破解這一難點問題,湖南連續5年發起“攜手行動”志愿服務中小企業項目,組織專家實地考察、面對面“會診”,重點圍繞中小企業融資、用工、技改等方面支招。近一年內,“攜手行動”新增了30名專家導師,破解技術管理難題3200個,促成產業鏈合作68項,為企業發展裝上“加速器”。
“技術骨干被沿海挖走,剛招的畢業生留不住!”現場,一位代表的焦慮,道出了內陸地區企業的普遍困境。人才短缺,成為制約中小企業創新躍升的關鍵短板。婁底“益企興婁”設立專項經費,為人才提供“新手大禮包”,成功推動907名高校畢業生留婁就業。岳陽則將招聘現場搬到火車站,卡點“五一”等節假日返鄉高峰,讓招聘信息精準觸達北上廣深等務工集中地返鄉人員;依托裝備制造、綠色化工等當地優勢特色領域企業,定向釋放崗位需求,讓“人才流動節點”與“城市引才需求”無縫銜接。
全省各地因地制宜,推心置腹為企業解難題。過去,審批環節多、耗時長曾是永興企業項目落地的“攔路虎”。當地首創“銀都一碼通”“全程代辦、兩不見面”服務模式,率先推進政務增值化改革,將審批環節壓縮超50%。
從融資破冰到人才扎根,從技術賦能到審批革命,湖南以服務能力的系統升級,為中小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掃除障礙、添光加彩。2024年以來,我省已建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中小企業服務網絡,覆蓋14個市州、116個縣區平臺和15個園區平臺。
“服務力就是競爭力。”湖南省中小企業服務中心主任張雪表示,未來將著力提升“定制化服務”能力,推出“一企一策”服務包,加快建設公共數字賦能平臺,推動更多中小企業轉型升級。
(文/謝卓芳 薛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