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中秋假期,桂陽白日的喧囂漸漸褪去,另一重繁華在夜色中蘇醒。古郡城內,漢服衣袂飄飄,燈火勾勒飛檐;休閑農莊間,食客推杯換盞,笑語縈繞山野。當地讓千年文脈在夜色中煥發新活力,實現了“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良性循環。
漢服弄影,千年古郡換新顏
華燈初上,桂陽縣文化園古郡城在流光溢彩中仿佛注入了時空穿越的魔力。最具人氣的,莫過于漢服體驗。來自廣東的游客曾婧媛與朋友身著唐制與戰國制式的漢服,手提魚燈,漫步于青石板路。“走進這里,就像迎來了一場穿越之旅。”曾婧媛說,“我們在這里不僅能拍照留念,更能親身感受桂陽這座千年古郡深厚的文化底蘊。”
她們的身影,與古郡城的雕梁畫棟相映成趣,成為夜色中最動人的流動風景。這股“國風熱”不僅點燃了游客的參與熱情,更催生了妝造、攝影、服飾租賃等一系列夜間消費,讓古老的傳統文化在當代煥發出嶄新的經濟活力。
業態交融,市井煙火引客留
體驗完穿越之旅,古戲臺上傳統演出鑼鼓喧天,美食街區的特色小吃香氣四溢。炊煙裊裊,吆喝聲聲,共同構成了充滿煙火氣的市井畫卷,成功將瞬時涌入的“流量”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留量”。
“我們的房間都是提前一兩周就預訂一空了。”古郡民宿負責人曹秀婷介紹,許多客人選擇連住兩晚以上,“白天游舂陵江,晚上賞古郡夜景”的深度游模式備受青睞。民宿經濟的火熱,是游客停留時間延長、消費鏈條延伸的直接體現,標志著桂陽“夜經濟”從單一觀光向深度體驗轉變。
點礦成金,綠水青山生財富
“夜經濟”的活力不僅限于古城之內,更輻射至廣袤鄉野。不遠處,桂陽雅溪農莊燈火通明,這座由廢棄礦山改造而成的餐飲游玩綜合體,將地道湘南特色菜品與刺激的丘陵山地摩托體驗相結合,每晚能吸引數百名游客。
“我們對廢棄礦山進行生態修復和合理開發,將閑置資源轉化為具有吸引力的旅游資產。”農莊經營者李文滔表示,這一模式不僅吸引了游客,增加了村民收入,更踐行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促進了鄉村經濟的繁榮。
數據亮眼,夜間經濟動能強
一系列創新舉措結出豐碩成果。據統計,2025年1月至6月,桂陽縣共接待游客314.13萬人次,同比增長10.65%;實現旅游綜合收入34.06億元,同比增長8.95%。國慶中秋假期期間,桂陽文化園夜間日均客流量突破3萬人次,帶動周邊餐飲、住宿、零售等消費總額同比增長40%。
強勁的數據背后,是桂陽“夜經濟”的澎湃動能。這座湘南古郡,憑借獨特的文化魅力與創新的業態融合,已成功躋身粵港澳大灣區游客心目中的文化旅游新地標。
從古城沉浸式體驗到鄉村生態休閑,桂陽正以夜色為紙、文化為筆,繪出一幅“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繁榮畫卷,讓千年文脈在新時代的夜晚,奏響高質量發展的嶄新樂章。
(文/廖詩卉 歐陽宇軒 張珂榮 李小微)

湘公網安備:43010302000524號

繼續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