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桃江縣的田野間一片繁忙。秸稈,或被粉碎還田,或被加工轉化為綠色電能,或被收儲利用成為養殖戶爭相購買的優質飼料,一場圍繞秸稈的綜合利用實踐正在推進,為當地探索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相協調的新路徑。
“一舉多得”促增效
10月27日,灰山港鎮汪家村的田野間,一臺高效作業的半喂入式收割機成為全場焦點。只見它在金黃的稻浪中平穩前行,精準地將稻穗“吞入”腹中,同步將秸稈粉碎并均勻拋灑還田,頃刻之間,一壟水稻便完成了收割與秸稈處理的全過程。
這臺半喂入式收割機,是桃江縣農業農村局今年重點引進推廣的新型農機。它能夠在收割稻谷的同時,將秸稈直接粉碎還田,實現“收割—粉碎—還田”一體化作業,有效破解了秸稈處理難題。
機手高小紅是這片田塊的負責人,也是當地提供農機社會化服務的種植大戶。他剛指揮完成收割,又立即調度旋耕機跟進翻耕。兩臺機械配合默契,短短十幾分鐘,兩畝多稻田就已完成了從收割到備耕的全部流程。
“等曬上一兩天,馬上就能播種油菜了。”高小紅介紹,今年在縣農業農村局的引導下,他新購置了兩臺半喂入式收割機,自9月下旬投入使用以來,已累計服務中稻400余畝。他所創辦的旺美種植家庭農場目前共擁有各類農機30多臺,服務覆蓋5個村,預計全年收割面積將突破5000畝。
“粉碎后的秸稈就像給油菜籽鋪了一層‘保溫毯’。”高小紅說,“不僅有利于油菜扎根生長,也省去了傳統打捆、離田等環節,每畝大約可節省4個人工,整體效率顯著提升。”
作為桃江縣推進秸稈綜合利用的重要舉措,今年浮邱山、三堂街、灰山港等3個鄉鎮共新增5臺半喂入式收割機,按每臺日作業40畝、收割期約50天計算,預計可完成約1萬畝水稻的收割與秸稈還田任務。
桃江縣農業農村局早在5月就部署,通過召開推廣會、組織現場觀摩等方式,積極引導農戶認識半喂入收割機的技術優勢。高小紅作為常年提供社會化服務的經營主體,在政策引導下積極引進了該設備。
半喂入式收割機的推廣,是桃江縣推動“機械強農”與“綠色農業”協同發展的生動縮影。今年以來,全縣累計購置稻草撿拾打捆機72臺、秸稈粉碎還田機82臺、半喂入式收割機5臺、全喂入式收割打捆一體機2臺,初步構建起覆蓋收割、處理、還田等多環節的秸稈綜合利用機械體系,全縣已完成秸稈低茬收割粉碎還田7.7萬畝,打捆離田8.7萬畝。秋收期間秸稈綜合利用率穩定在95%以上,離田利用率達到35%,已累計為農戶創造額外收益超過400萬元。
“一企多能”促轉化
在武潭鎮,秸稈被送進當地的嵩輝竹木科技有限公司后,轉化為可持續的綠色電能。這一成功實踐,是桃江縣農業農村局著力構建秸稈資源化利用體系,形成“政府推動、企業運作”高效模式的生動成果。
走進公司大門,“秸稈綜合利用,低碳環保惠民生”的宣傳牌赫然在目。上面詳細張貼著一份《2025年秸稈收購方案》,清晰列明了不同含水量稻草的收購價格:含水量小于等于8%的優質稻草,收購價高達每噸400元;含水量20%的,則為每噸280元……方案透明、價格標準精細,有效激發了農戶主動收集、規范儲運秸稈的積極性。
作為桃江縣重點引進和培育的生物質熱電聯產企業,嵩輝公司于2018年投產。在生產過程中,公司負責人周陽輝注意到,不僅是竹木廢料,周邊農田產生的秸稈也逐漸成為當地農業與環境的“包袱”。尤其是濕度較高的秸稈,長期堆放極易發霉甚至自燃,存在明顯的環境污染與安全隱患。
“秸稈熱值雖不如木屑,但價格低廉,混合發電經濟可行。”周陽輝介紹,“按3200大卡熱值發1度電計算,含水量40%左右的秸稈,每噸約能發電375度;含水量20%以內的,每噸可達625度。”
在縣農業農村局的規劃引導與政策支持下,嵩輝竹木科技不斷完善收儲運體系,建設了4個外圍收儲點4個,購置一體化收割機3臺,擴建秸稈回收堆料場,架設鋼架廠房7000平方米,購置了秸稈收儲運車輛、專業破碎機、裝卸設備等,實現對黃豆稈、棉花稈、水稻稈等秸稈的“照單全收”。
武潭鎮也積極依托嵩輝科技有限公司,扎實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工作。全鎮將22個村(社區)合理劃分至6個服務主體,由各主體與嵩輝科技簽訂合作協議,負責對轄區內秸稈進行統一打捆、收儲并集中運往企業。
目前,嵩輝科技的秸稈收儲業務不僅覆蓋本鎮,還逐步輻射至沅江、南縣、赫山區及常德等地。公司已與20余家種植大戶建立穩定合作關系,截至當前,今年已收購秸稈等生物質燃料2萬余噸,預計全年收購量將突破3萬噸。過去“廢料堆積如山”的困擾,如今已被“貨車排隊送稈”的繁忙景象所取代。
“一變多途”促循環
2024年,桃江縣秸稈綜合利用工作交出亮眼成績單:全年農作物秸稈產生量43.1萬噸,可收集量31.4萬噸,通過飼料化、燃料化、基料化等多種途徑高效利用28.5萬噸,綜合利用率高達90.86%。憑借扎實的工作基礎與顯著的資源規模,桃江縣被農業農村部納入秸稈資源量較大縣名錄。
進入2025年,全縣秸稈綜合利用體系建設邁出堅實步伐。目前,已新建成縣級標準化秸稈收儲中心3個、收儲網點11個、秸稈臨時收儲點50個,并成功對接生物質能、飼料化、肥料化、基料化等9家加工企業,形成日均1200噸的秸稈處理能力,覆蓋秋收作物面積30萬畝。
近日,記者走進位于浮邱山鄉碳山橋村的家鑫家庭農場,高大的秸稈收儲點內,打捆成型的秸稈包壘放得整整齊齊,宛如一座金色小山。一臺滿載秸稈的貨車停靠在門口,農場負責人習見長正指揮工人們將車廂內的秸稈包平穩卸下、入庫歸位,現場一派繁忙景象。
作為桃江縣知名的養牛大戶,習見長的肉牛存欄量達140頭,冬季青儲飼料需求巨大。他回憶,過去本地缺乏稻草供應,不得不前往沅江、大通湖甚至外省采購麥稈,年采購量超過100噸。“那時最怕寒冬,飼料價格飛漲,最貴時一噸要1200多元,還得自己承擔運輸和租車成本。”
轉機出現在2023年。在縣里秸稈綜合利用政策的推動下,一直觀望的習見長敏銳察覺到機遇,果斷添置打捆機、粉碎還田機等專業設備,開始面向全縣回收稻草。兩年來,他陸續新增5臺設備。
浮邱山鄉13個村中,有7個村設立了收儲點。習見長的秸稈收儲點就是其中之一,投入使用后,不僅解決了本地秸稈去處,也為周邊村民創造了就業機會,幫工人數從最初1人增加到20余人。
“如今我的收儲點不僅能滿足自家牛場的需求,還吸引了許多周邊養殖戶前來購買。”習見長說,這幾年縣農業農村局多次推薦他外出學習,他也加入了省、縣畜牧群,結識了大量行業同行。自8月20日開秤收草以來,他的農場已累計收儲稻草700噸,在保障自身飼喂的同時,成功對外銷售300噸,僅此一項便實現增收15萬元。
“前期投入的機械設備成本,早就收回來了。”習見長說,今年縣里建設縣級標準化秸稈收儲中心,他再次果斷投入,新建4000平方米的縣級收儲中心,并新增育秧基質業務,進一步擴大了收儲規模,融入全縣秸稈利用大格局。
隨著“疏堵結合、以用促禁”的體系日益完善,桃江縣秸稈綜合利用效率正持續提升。目前,全縣秸稈收儲能力已達約10萬噸,預計從今年起,秸稈綜合利用率將穩定在95%以上。

湘公網安備:43010302000524號

繼續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