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雷達的藍色光束在茶幾上游走,具身智能機器人“湘江智伴”的機械臂如同有了生命。察覺到主人抬手示意,它瞬間解析出“需要飲品”的意圖,平穩托起玻璃杯遞過來時,屏幕上還俏皮地眨了眨眼睛。
這臺會察言觀色的具身智能機器人,是湘江實驗室最新發布的 “明星產品”。7月27日,記者走進湘江實驗室,透過其24項創新產品、160余項國家專利的亮眼成績,觸摸到長沙建設全球研發中心城市的智能脈動。
從“算力基座”到“智能涌現”
“‘湘江智伴’的指尖能感知極其輕微的力度變化,背后是多項核心算法的協同運作。”湘江實驗室研發與外聯部部長徐雪松解釋,它通過AI視覺與多模態交互技術,能理解人類意圖并拆解復雜任務。
這樣的智能突破,源于實驗室扎實的“芯”臟建設。2022年7月,省委、省政府落子人工智能與先進計算前沿,湘江實驗室應運而生。其使命直指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為長沙打造全球研發中心城市鍛造“智能引擎”。
“我們聚焦人工智能與先進計算前沿,目標是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湘江實驗室常務副主任劉國權告訴記者,3年來,這座實驗室已成為長沙集聚全球智能科技資源的“強磁場”。
創新磁場如何凝聚?湘江實驗室探索出獨特路徑——以總部為軸心,聯動高校科研力量與算據、算法、算力、算網融合“四算一體”產業聯盟企業,構建起“創新研究院+研發中心+區域創新中心+社會實驗室+院士PI團隊”的立體化科創體系。如同一棵根系發達的大樹,將創新養分源源不斷輸向枝頭。
“這個完整的創新閉環讓算法從論文里‘走出來’,快速變成生產力。”劉國權說,突破由此接踵而至。
今年7月10日,湘江實驗室迎來自己的3歲“生日”。目前湘江實驗室已陸續在AI預訓練大模型(文創、智造、病理、交通等大模型)、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智能體、類腦智能、生物智能制造、工業數字孿生、元宇宙、文化+科技、智慧交通、低空經濟、智慧能源、智算加速等領域發布了“湘江1號”至“湘江24號”共24個創新產品;以唯一或第一單位拿下國家發明專利160余項,成為湖南首批科研機構知識產權中心。
從“技術突破”到“產業賦能”
“湘江智伴”機器人目前正從實驗室邁向家庭服務場景,成為實驗室創新鏈與產業鏈融合的代言。
湘江實驗室產業化部部長李堅飛透露,這款機器人已進入量產準備階段,未來能承擔居家護理、情感陪伴等工作,“它能通過表情識別判斷老人情緒,彈鋼琴解悶,這是真正的‘情感交互’。”
實驗室的技術突破,正一步步走出實驗臺,扎根產業沃土,結出豐碩果實。
在天一智能的智慧車間里,湘江智造大模型正指揮機械臂焊接挖掘機底盤。“傳統焊接依賴老師傅經驗,現在模型能根據鋼材材質、厚度自動生成最優參數,焊接效率及合格率均大幅提升。”該企業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這背后是實驗室與企業的創新研究院在協同發力,讓實驗室的“智慧”真正融入產業生產的每一個環節。
隨著技術實力的不斷提升,實驗室的“朋友圈”也在持續擴容。與新華三聯合研發的“湘江天速”智算加速引擎,讓算力調度更為高效;和百度合作的“湘江慧通”交通建模套件已在長沙麓谷落地應用,司機們明顯感覺到等待時間少了,道路通行更有序……
“這些合作不是簡單嫁接,而是算法與產業的深度‘基因重組’。”徐雪松介紹,實驗室已與華為、百度、京東、新華三、宇樹科技、湖南鋼鐵集團、湖南廣播影視集團等頭部企業開展深度合作,技術吸引力如磁石般凝聚產業資源。
依托與企業合作積累的技術成果和產業經驗,實驗室開始有計劃地將智能技術輻射到長株潭乃至全省更多區域。
在岳陽洞庭湖畔,“湘江翼航”低空蜂巢平臺正針對汛期沿湖堤壩開展定點巡航。“這個平臺能讓無人機自主起降、充電,解決了傳統巡檢耗人力、效率低的問題。”當地負責人介紹,這是湘江實驗室區域創新中心落地后的重要示范項目。
智能技術正滲透至更廣闊天地:醫療輔助、工業智造、低空經濟、智慧城市……“我們在低空經濟、生物制造、文化+科技等領域多個項目已進入產業化落地階段。”李堅飛向記者介紹。
“未來我們將持續攻堅AI大模型、人形機器人等前沿技術,深化‘人才匯聚+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產業孵化’全鏈條建設。”劉國權望向實驗室忙碌的研發大廳,目光篤定。
這座以“湘江”命名的實驗室,正像奔流的江河一般,匯聚全球智慧,滋養創新沃土,為長沙建設全球研發中心城市注入源源不斷的“芯”動能。
(文/周順 劉艾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