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不靠海、不沿邊,但開放的步伐越走越堅定。如何耕好改革開放“試驗田”,打造創新發展新引擎?近日,省商務廳黨組書記、廳長沈裕謀接受記者專訪,介紹了湖南商務戰線在黨建引領下推進改革開放的實踐和思考,解讀從內陸腹地走向開放高地的湖南“密碼”。
耕好改革開放“試驗田”,打造創新發展新引擎
“今年以來,湖南改革開放捷報頻傳。”沈裕謀分享了幾個“熱乎的好消息”。
湖南外貿“新三樣”跑出了加速度,中非經貿博覽會越辦越紅火,國際“朋友圈”不斷擴大,2239家湘企走進了全球111個國家和地區,來湘投資的世界500強達到212家。5年來,湖南自貿試驗區新設企業近5.7萬家,貢獻了全省3成的外貿外資。
沈裕謀介紹,湖南自貿試驗區成立5年來,錨定讓跨境貿易“更省時、更省錢、更便利”來推進自貿制度創新,主抓了三個方面的創新探索。
在促進改革方面,湖南以首創性、集成式制度創新打通發展堵點難點。今年,首創了“出口新能源汽車電池包裝使用鑒定聯動監管新模式”。在新模式下,新能源汽車電池無需再發往重慶,可在長沙就地實施鑒定監管后,直接“分箱發運”出口,每單減少物流時間10天以上,每年降低企業成本近千萬元。
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持續推動高質量引進來、高水平走出去。設立了全省首支QFLP(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基金、辦理首單跨國公司本外幣一體化資金池外債業務,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水平進一步提升。將“金融活水”投向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科技、生物醫藥等高新技術產業,為園區導入優質項目資源。
立足自身資源稟賦,推動高端產業集群集聚。長沙片區集聚再制造企業392家,工程機械總產值占全國30%,還培育了保稅研發、易貨貿易等新業態。岳陽片區以匯川技術為龍頭建成全國最大伺服電機生產基地,聯手新紫光集團打造中部最大“半導體+綠色智能計算”基地。郴州片區先進有色金屬材料產業入選國家級創新型產業集群。
黨建引領聚合力,激活開放新動能
如何以黨建引領商務系統改革發展?沈裕謀介紹,省商務廳將黨建作為攻堅克難、推動開放的“紅色引擎”,堅持協同協作,做好調查研究,堅守人民立場,持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
省商務廳牽頭構建了“內陸地區改革開放高地”黨建協作機制,建立常態化跨部門、跨行業的溝通會商機制,解決項目推進過程中的難點堵點問題。比如,在服務“一帶一路”建設中,通過巴基斯坦光纜網項目黨建協作機制,將不同單位、不同領域的黨組織力量凝聚起來,助推項目成功納入國家“一帶一路”重大項目庫。在暢通國際貿易通道方面,通過通道黨建聯動機制,把涉及五大通道建設的各方力量團結在一起,形成合力。
商務部門將深入調研作為制定政策、推進改革的前置環節,圍繞“十五五”商務和開放型經濟發展規劃,組織開展了13項重大專題調研,確保規劃編制和政策出臺接地氣、有實效。例如,通過對省內以及長三角地區德資企業的走訪調研,研究出臺了對德合作工作方案。今年新增了7個德國外資項目,有力提升了湖南在德語區國家的影響力。
“我們聚焦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大力開展商務為民辦實事。”沈裕謀介紹,近年來,商務部門持續開展消費品以舊換新活動,深化家政興農、電商公益助農,推進農貿市場提質改造,開展冷鏈物流強鏈補鏈三年行動等,讓老百姓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
打造內陸地區改革開放高地,著重從五個“高”發力
沈裕謀介紹,“十五五”期間,商務部門將著重從五個“高”發力,持續用力打造內陸地區改革開放高地。
實施高位勢的開放戰略。謀劃建設“一區一樞紐”:“一區”即建設中非經貿深度合作先行區,著力打造地方對非經貿合作“國家隊”;“一樞紐”即建設內陸地區綜合性開放樞紐,強化湘瓊粵港澳、湘成渝、湘鄂贛以及與長三角的開放合作,打造“環湘開放合作帶”,提升湖南在全國開放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培育高開放度的產業體系。大力實施優勢產業外貿提質增效行動,推動工程機械、軌道交通、先進鋼鐵材料等產業出海,吸引更多世界500強企業、行業領軍企業、國際戰略投資者落地湖南,引導優勢產業、龍頭企業開拓全球市場,加快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
打造高能級的開放平臺。不僅要鞏固升級自貿試驗區、經開區、海關特殊監管區、跨境電商綜試區等現有開放平臺,也要拓展培育新興開放平臺。
暢通高質效的內外循環。對內建強經營主體、激發市場活力,對外拓展國際市場、架構全球網絡。全方位擴大消費需求,培育首發經濟、情緒經濟、“人工智能+消費”等消費新熱點,加快打造文旅融合、體育賽事等消費新場景。深化內外貿一體化,大力發展跨境電商、綠色貿易、數字貿易,推動網文、網游、網劇等文化產品“走出去”。
構建高協同度的開放生態。將圍繞標準認證、金融服務、涉外法治等領域,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統籌推進商品、服務、資金、人才等要素流動型開放,聚力推動產學研協同、人智驅動等知識創新型開放。
(文/黃晗 張璐 徐果婧)


湘公網安備:43010302000524號

繼續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