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國資委在巡視整改強力推動下,構建“成果+資本+產業”轉化模式——
破解科技創新堵點卡點
“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推動發展新質生產力力度不夠”“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相對薄弱”……2024年3月,省委巡視組巡視省國資委并指出相關問題以來,省國資委聚焦科技創新堵點卡點,突出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強化科技創新保障支撐,構建“成果+資本+產業”的轉化新模式。
近日,湘電集團與中國科學院某所、華中科技大學聯合開展的“航空電氣化”“磁浮軸承高速電機”兩項關鍵技術攻關項目取得重大進展,預計后續持續投入超15億元推進產業化。這兩個項目備案資金共計2000萬元,屬典型的高投入、高風險研發。“正是省國資委推行的風險備案機制,讓我們敢于放手創新。”湘電集團項目負責人表示。
這一轉變,源于省國資委在2024年啟動的改革創新風險備案試點。該機制明確,企業在產學研協同創新、科技成果轉化等工作中出現的探索性失誤,可予容錯免責,切實解除“不敢投”的后顧之憂。截至目前,已有3戶省屬監管企業對4個項目完成備案。
“在巡視整改的強力推動下,我們探索形成‘成果+資本+產業’模式,核心是以可產業化的科技成果為起點,以國有耐心資本為紐帶,以省屬企業的真實產業需求和應用場景為出口,構建一個閉環的、內生的轉化生態系統。”省國資委科技創新處四級調研員宋勛介紹。
大力推進“大校、大院、大企”合作,建立政校對接、校企溝通、項目合作三個層級的工作機制,共商定近200個合作項目,分實施、啟動、意向三類滾動實施。截至9月底,校企產學研合作累計完成投資約14.5億元,其中興湘集團與北京大學合作的鈣鈦礦電池項目已在常德投產;高新創投集團與國防科大合作的“新一代飛行器核心部件”項目訂單量超7億元。
為破解重大科技成果“不敢轉、不能轉、轉不好”的難題,省國資委推動建立以高價值專利作價入股為紐帶、國有資本耐心投入為支撐、產業鏈需求為導向的科技成果轉化新機制。比如,聚焦航天裝備用大規格鋁鋰合金“卡脖子”問題,依托鐘掘院士團隊多年技術積累,支持高新創投集團聯合科研團隊成立湖南中創空天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打通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關鍵通道。目前,省屬監管企業先后與7個院士團隊建立起以股權合作為紐帶的長期合作關系,通達電磁能、卓創精材等一批硬核企業相繼孵化落地。
在構建耐心資本方面,省國資委出臺《省屬監管企業創業投資基金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在全國省級國資系統率先突破傳統投資限制,允許省屬監管企業最高以100%自有資金出資設立創業投資基金,基金存續期最長可至15年,要求“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投外部”,重點支持種子期、初創期科技型企業,為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初一公里”提供制度性保障。
省國資委依托總規模達1200億元的“5+N”國資基金體系,要求相關基金將不低于60%的比例投向戰略性新興產業。今年1至9月,省屬監管企業旗下各類基金已投資科技成果轉化項目38個,覆蓋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量子科技等前沿領域。
(文/孟姣燕)


湘公網安備:43010302000524號

繼續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