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3年,酸性耕地晚稻畝產從500公斤漲到550公斤,每畝增收100元!”13日,岳陽縣筻口鎮沙南新村種糧大戶余煜華的220余畝晚稻收割完畢,其中酸性耕地治理面積70余畝。岳陽縣自2023年啟動酸性耕地治理以來,8.04萬畝酸化耕地土壤pH平均值從4.92提升至5.41,水稻畝產累計提升10%。
因耕地酸化產生的土壤貧瘠、板結問題,是制約糧食產能的“隱性障礙”。2023年,岳陽縣被列為全國首批酸化耕地治理重點縣,酸化耕地治理項目區8.04萬畝,項目區跨越筻口鎮、楊林街鎮等7個鄉鎮,設立82個監測點,數據動態錄入全國農田建設監管平臺。
岳陽縣通過監測點數據,進行分級治理。在重度酸化區域,推行“生石灰+有機肥+秸稈還田”模式,在中度酸化區域,實施“土壤調理劑+綠肥種植”模式,在輕度酸化區域,采用“有機肥+輪作制度”模式。在治理過程中推進生態修復,通過秸稈全量還田、綠肥壓青提升土壤有機質。3年來,岳陽縣酸化耕地治理項目區累計投入石灰質9567噸、土壤調理劑4545噸、有機肥8136噸、綠肥143.8噸。
該縣聯合湖南農業大學、省土壤肥料研究所組建專家團隊,開展“專家聯縣”包片指導,培訓農技人員1800人次。當地農業部門遴選18家專業化合作社和種糧大戶,為散戶提供機械化治酸服務,通過標準化作業確保堿性肥料施用、有機肥替代等。該縣將開展常態化技術培訓和現場指導,提高農戶科學管護能力,帶動未治理區域的酸化耕地改良。
(文/杜立 周星亮)


湘公網安備:43010302000524號

繼續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