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在益陽市資陽區沙頭鎮富興村,工作人員將成捆的秸稈打開鋪放在赤松茸種植基地。村委委員張正軍介紹,秸稈用作種植赤松茸的基料,50畝基地可消化1000畝稻田產生的秸稈。
資陽區因地制宜開展秸稈綜合利用,支持、引導種植戶推進秸稈飼料化、肥料化、原料化、基料化和燃料化,讓一根秸稈實現“七十二變”。今年,全區秸稈綜合利用率穩定在95%以上,其中離田利用率達35%。
今年,資陽區出臺秸稈綜合利用獎補政策,統籌各項資金876萬元,用于秸稈綜合利用收儲中心建設、農機裝備配備等。目前,該區建有秸稈區級收儲中心2個、鄉鎮收儲站4個、村級收儲點20個,現有秸稈收儲企業、綜合利用企業、合作社14家,擁有收割機(帶粉碎裝置)417臺、摟草機23臺、打捆機96臺,基本形成覆蓋全區的秸稈收儲運網絡。
秸稈綜合利用,經營主體唱主角。在益陽市農秸再生資源綜合利用有限公司,秸稈經粉碎、壓實、捆扎后,變成一個個“飼料包”。“我們每天可以處理150噸秸稈,加工成牛羊飼料后,銷往云南、貴州、四川等地,供不應求。”公司負責人李放軍說。資陽區張家塞鄉柞樹村經濟合作社加工基地,村民制作秸稈纖維混凝土夾心預制保溫砌塊。在這里,秸稈被粉碎后,與砂石等建筑材料按比例混合,制成的裝配式建筑填充物具有保溫、抗震、造價低等優勢。去年,村集體經濟秸稈利用增收9.8萬元,村民分紅72萬元。
?。ㄎ?雷鴻濤 熊瑛 劉亮)


湘公網安備:43010302000524號

繼續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