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小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茂密森林里,吉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與小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的專家們借助聲波分析技術,捕捉到了一種獨特的蛙鳴聲。經過深入研究,他們確認這屬于一個全新的物種——永順掌突蟾。而這片40畝的原始次生林作為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為大量珍稀動植物提供了安居之所。
放眼全國,有關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捷報頻頻傳來:上海在首次生物多樣性調查中發現了2個新物種和149個新記錄種;杭州淳安的系統調查顯示,當地現有陸生野生脊椎動物510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達99種;對棲息地環境極為挑剔的“國蝶”金斑喙鳳蝶,也頻頻現身廣東多地。
這些令人驚喜的好消息不是“運氣使然”,而是我國長期深耕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果。比如湖南小溪保護區為守護永順掌突蟾,布設紅外相機監測、嚴控人為干擾,讓森林保持原生生態節律;杭州淳安為護好千島湖的生態,不讓污水流進湖區,還在山林間種上野生動物愛吃的樹種,慢慢把這里變成了動物們的樂園……對大自然秉持敬畏與耐心,正是生態保護見效的關鍵,這也印證了:當我們真心守護綠水青山,大自然必回饋給我們驚喜,美麗中國畫卷也就愈發絢爛。
但生態保護并非坦途,挑戰仍在。為此,我們要像探索永順掌突蟾一樣,更好地借助聲音監測、衛星觀測等科技摸清動物“家底”,同時做好自然保護區的維護,創造更適宜動植物生存的環境。更重要的是,要切實推進各類生態系統的整體恢復,完善其自我調節與平衡能力,讓自然生態持續煥發勃勃生機。
深山蛙鳴,是對生態密碼的求索。我們對生命多樣性的認知,始終是從“已知”出發、追趕“未知”。從發現新蛙到記錄新蝶,這些零散驚喜實則是自然的提醒:每個未被認知的物種,都是生態系統不可替代的“拼圖塊”,保護它們,既是守護地球生態的完整,也是為人類未來預留更多可能。唯有以敬畏之心傾聽自然,以科學之力守護自然,我們才能讀懂更多“生態密碼”,讓生命奇跡在綠水青山間長久延續。
(文/李焱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