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上午,第十二批30位在韓志愿軍烈士遺骸回國。中國空軍派出剛執行完九三閱兵任務的運-20,由4架殲-20伴飛護航,使用“凱旋”呼號,護衛英烈回家。沈陽桃仙國際機場以“過水門”最高禮遇迎接。山河無恙,英雄榮歸。莊重的儀式、特殊的呼號,承載著國家對英雄的崇高敬意和億萬人民的深切緬懷。
去時丹心一片,歸來映照汗青。70多年前,他們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歷經兩年零9個月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他們英勇戰斗、前赴后繼,為身后的祖國和人民筑起了一道堅不可摧的鐵血長城。據統計,已確認的抗美援朝烈士共有197653名。2014年以來,中韓雙方遵循國際法和人道主義原則,坦誠友好、務實合作,已連續11年成功交接981位在韓志愿軍烈士遺骸及相關遺物。跨越12載,1011位英烈終歸故土,長眠于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
世界上其他國家,也曾以各種方式找尋陣亡將士遺骸。但是,無論從持續時間之長、哀榮規格之高,還是從國人禮敬之深,恐怕都無法和我們相比。《禮記·中庸》云:“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為祖國和人民而犧牲的英烈,即便僅剩一骨,也必須帶回故鄉安息。這既是我們文化傳承的應然,也是對民族精神的弘揚。
英烈,是我們的精神、信念、力量之源。在以往的儀式上,抗美援朝老兵南啟祥沉痛地說:“戰友啊,你們為祖國、為人民英勇犧牲了,祖國的發展繁榮、人民的幸福生活你們沒看到、沒享受到啊。”他感到十分痛惜,止不住老淚縱橫。抗美援朝老兵曾國興說:“國家以最高的禮遇迎接他們,我們感到很欣慰。”去年迎接烈士遺骸回家時,他摘掉了身上所有的勛章,滿懷敬意地說:“在他們面前,我微不足道,他們的貢獻是最大的,他們是最大的功臣。”
每一次迎接都是心靈的洗禮,每一次安葬都是精神的傳承。確實,在他們的面前,我們的功勞算什么?個人的利益又算什么?崇尚英雄、致敬英烈,就是要像他們那樣,在黨和人民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毫不猶豫,站成最高的山、化作最有骨氣的魂、凝成最磅礴的力量。
英烈歸故里,浩氣存天地。我們要以最深的敬意,迎接所有的英雄回家。
(文/易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