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召開的第三屆深空探測(天都)國際會議上,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表示,中國正在規劃對一顆小行星實施動能撞擊演示驗證任務。這表明,中國正從“太空探索者”向“地球守護者”方向轉變,以主動姿態參與構建全球行星防御體系。
根據吳偉仁院士的介紹,這項任務采用創新的“伴飛+撞擊+伴飛”模式,將發射觀測器和撞擊器兩組探測器。觀測器先期抵達目標小行星進行抵近觀測,獲取其詳細特性參數,隨后撞擊器實施高速撞擊,最終觀測器再次伴飛,評估撞擊效果。這種設計展現了中國航天任務的系統性和科學性,其復雜程度也證明了中國目前已經擁有了全球較高水準的科技水平,已從“跟跑”邁向“領跑”階段。
更進一步看,此次任務充分體現了中國的太空治理理念與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堅定決心。近地小行星對地球的威脅性很大,小行星撞擊更是被聯合國列為威脅人類生存的二十大災難之首。中國將尖端的技術能力投向“行星防御”這一領域,本質上是為了守護人類與地球的安全,與某些國家追求太空軍事化的傾向形成了鮮明對比。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的任務地點設定在距地球1000萬公里的區域,確保如果撞擊后行星軌道發生改變,也不會對地球產生影響。這一細節充分彰顯了中國作為航天大國的責任擔當。
最關鍵的在于,本次任務積極推動國際合作,有助于提升中國在太空領域的話語權。中國主動向全球發出了合作倡議,推動“行星安全網”建設,包括聯合監測、載荷搭載和數據共享。吳偉仁院士強調:“如果全球共享數據,共同掌握科學成果,最后我們可能得出更加精確的結論和科學的認知,這對我們整個人類都是有好處的。”這說明,中國正以實際行動推動建立行星防御領域的國際協作機制,為全球科學家搭建合作平臺,將各個國家的技術優勢轉化為促進全球太空治理的合力。這一舉措不僅增強了我國在太空探測領域的話語權,更為構建公平、包容、可持續的太空安全秩序貢獻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
展望未來,如果撞擊小行星的任務圓滿完成,人類抵御宇宙威脅的能力將更上一層樓。中國始終以著眼人類長遠安全的視野,在太空領域播撒合作共贏的種子。這不僅是中國航天事業的新高度,更是人類文明邁向太空的新征程。
(文/孫乾豐)